父母之爱,是孩子学会感受爱、懂得爱、传递爱的源头和源动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源·远”智慧父母讲堂,爱之源,计深远,用爱助力成长,学当智慧父母。
江苏省口岸中学
“源·远”智慧父母讲堂
既然精力充沛和它带来的饱满情绪,对于幸福而言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那么教人保持良好的健康和饱满情绪就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
——赫伯特·斯宾塞
原则十一: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所谓的“摇动”“推动”“唤醒”,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陪伴”,它除了有“陪着”的基本形式,还要有精神和心灵层面的交流。
首先,陪伴既要身体在场,也要用心关注。
人生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不只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最讨厌的看似是父母制定的各种规则条款。其实,陪伴和规则并不相悖,陪伴是规则的前提,规则是陪伴的保障。
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了高质量的陪伴,然后耐心地解释这些规则,孩子会觉得,规则是爸爸妈妈为了自己好而设定的;如果父母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生活或情绪感受不闻不问,这样容易让孩子对规则产生叛逆偏激的想法,他会觉得父母只是在用权威地位来控制、监视自己,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生活热情就会明显下降。
因此,用心的陪伴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规劝和管束。凡是不走心、敷衍了事甚至漠不关心的“陪着”,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其次,陪伴过程中父母要注重精神引领。
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陪伴”,它包括关注、倾听、尊重和赏识。有的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是分心的,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着孩子。陪伴在孩子早期更多体现为照料等养育行为,后来越来越多变成了伙伴之间的互动,再后来,精神启迪与行为的规范越来越多。
例如,孩子在高中阶段常常会遇到挫折、出现心理困惑,这时正是家长进行精神引领的好时机。家长要学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只有通过疏导和沟通的方式,才有可能让孩子敞开心扉,给孩子精神力量。
总而言之,陪伴中的教育行为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做相应的调整,最核心的意蕴是精神层面的,父母一方面要认真、及时地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分享孩子的快乐,体会孩子成长中的各种收获;另一方面要把外部世界的丰富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孩子,比如阅读是借助书本获取信息,讲故事是通过人物和事件明白道理,立规矩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明白做人的道理。
最后,陪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放手。
父母和孩子相处时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一是父母习惯做孩子的保护伞,事事替孩子包办。这样会让孩子逐步失去独立自主的空间,甚至会失去学习独立生存的机会。这世上没有不希望孩子好的父母,可父母认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二是父母试图让孩子保持在自己的掌控中,希望孩子做一个乖宝宝。青春期的孩子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都在快速成长。他们最渴望的就是被允许长大,自己说了算。如果父母仍然事事包办或粗暴压制和控制,孩子就会感受不到独立自主的空间,于是他们就会拼命反抗。越是严格约束,孩子的反抗就会越激烈,看起来越不可理喻。
家长要认识到:当孩子开始不听话时,这意味着他们开始进步和成长。作为父母,绝不能把孩子渴望成长的愿望误解为叛逆!
陪伴,是为了有一天不再陪伴,这就是陪伴教育的哲学。从人的成长意义上看,陪伴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陪伴不是让孩子永远离不开父母,而是该放手时能放手,以便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他自己。
通过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获得了足够的能力、信心和爱,建立起安全性依恋关系,有足够的力量慢慢鼓起风帆走向自己人生的旅途。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龙应台《目送》里的那段打动人心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以上是家庭教育的第十一项原则,后期我们会继续推送其他原则与您共享,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