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说课稿
江苏省口岸中学 蒋洪娟
【教材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理解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青少年应该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国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从微观上即从个人的角度重点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原因及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分析:当代中国青年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能力目标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鉴别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当代中学生自觉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能力,自觉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但在面对纷纭复杂的思想交织以及各种道德冲突时,往往在理智与情感中矛盾着、甚至迷失方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这影响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教学难点:归纳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润,从而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突出教育的人文精神,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纽带联结教学与德育,推进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完美结合。
儿子弑母、亲子杀父、毒杀室友……遇到乞丐要不要帮?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虽为社会众相中的几千万分之一,但无一不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时代呼唤友善,友善观需从小培育。中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中学生友善观培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健全他们的人格。因此,讲授本框内容时决定将友善观培育的相关内容贯穿其中。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友善观教育资源,以其为载体,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设计内容:
本课教学中,围绕“善”设计了人性向善,扩而充之;择善固执,莫忘初衷;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三个环节。
导入新课设计了“人性向善,扩而充之——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这一环节。由《三字经》开篇之句引出孟子的人性向善观点,结合“四端之心”加以论证,创设教学情境具体阐述,同时创设两难情境,引出本框内容。
讲授新课过程中,在组织突破教学重点即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时,设计了“择善固执,莫忘初衷——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这一环节。师生共读南宋丞相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衣带赞》,体会文天祥的政治生命和人生价值的同时,思考分析圣贤书在其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讲授新课过程中,在组织突破教学难点即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时,设计了“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一环节。引用孟子“养浩然之气”和“反求诸己”的思想,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讨论分析其思想对我们止于至善的借鉴意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大组间的交流分享,深化学生对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认识。
课堂结尾引用梁启超“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观点,呼吁学生阅读经典,汲取精华,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