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口岸中学开展研学实践劳动教育活动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为传承弘扬农耕文化,进一步增进民族融合,4月27日,我校高一年级和新疆部20级全体学生赴泰州市农耕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研实践劳动教育活动。
四月芳菲尚未尽,溱湖草长鸟正啼。四月的溱潼,春光融融。上午绵绵细雨还是未能浇灭孩子们研学的高涨热情。在贵如油的春雨中,同学们挽起裤脚撸起袖,师生扶锹提耙种玉米。看看沾满田土的鞋,看看扒拉土地的范儿,个个十足的种田好把式。引导员不时地考考同学们:玉米是“舶来品”吗?故乡在哪里?朱元璋吃过玉米吗?大家既参加了农事劳动,又丰富了农事知识。
一上午的劳动让大家又累又饿,平常看不上眼的快餐此时也成了美味佳肴,还是劳动让米饭更香啊。
下午继续体验农事活动:挑担子、推独轮车。平时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王子、小公主们,挑起担子、推起车来竟然有模有样。推小车比赛吸引了前来观摩的省体育局、省电视台的领导和记者们,他们对我校开展的户外实践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现场采访了老师和同学。他们觉得这种农事劳动也是一种体育活动的拓展形式,新华网客户端“新华视界”还对我们的实践活动作了相关报道。
同学们还参加了多项体验活动:
农事体验——小石磨磨制豆浆。同学们了解了石磨的工作原理、石磨的使用及豆浆的制作过程。有的同学用瓶子装满亲手磨制的豆浆,说要带回去让父母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木工体验——筷子的起源与制作。小小的筷子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什么一头圆一头方?每天使用的筷子里就有信仰,这是国人智慧的凝聚。拿起刨子,同学们个个俨然木匠大师,从刨制到打磨,一副完美的筷子作品就呈现了,带回去做个纪念吧。用了多年的筷子,这可是第一副亲手制作的啊。
还有扎染、编草帽、做香囊、击非洲鼓、喂养小动物等活动,形式丰富,内容精彩,寓教于乐。
一天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意犹未尽,回程的路上大家热烈交流着劳动的体验与心得。我校将继续开展这类户外劳动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课堂,融入自然,进一步丰富、充实我校劳动实践课程。
(附学生心得)
耕地、播种、挑担、拉车……同学们忙活得不亦乐乎。耕地虽累,但看到整整齐齐被翻出来的黑土,立生充实之感;看到自己磨出的豆浆,深嗅满鼻酥香;戴上自己编织的草帽,颇有收获的愉悦……只有劳动,才能收获成果;只有奋斗,才能铸就人生。(高一2班钱锐)
一天的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对劳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充实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于碧草蓝天、清清细流下感受中华农耕文明之深厚博大,劳动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充盈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高一3班奚雯)
我们握上了铲,扛过了耙,播下了种,脏遍了身,累并快乐着的我们,走过了实践的旅途。我们看了风景,很怡人;我们做了木筷,很骄傲;我们磨了豆浆,很香淳。我们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领悟到文化细小处的博大,我们更明白了生活中点滴的不易。(高一4班 庄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风四月,嗅着田垄间特有的草木清香,追寻朴实的脚步,探索书外的世界,从劳动中感受挥洒汗水的充实与喜悦。(高一5班沈嘉路)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摸着手上的老茧,我们领略到了工匠的精细与执著;伴着激烈的鼓点,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与魅力;听着虫儿的呢喃,我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充实。(高一7班蔡佳欣)
农田种玉米,喂养小动物,学习扎染技术和拍鼓手法,最后亲手制作香包,在这些活动中,洋溢着激动的喜悦。我们沉浸其中,挥洒汗水,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在这片小小的农园,我们亲近自然,体会生命的意蕴,感悟生活的美好。(新疆20级1班祁洁)
(供稿:德育处、高一年级、新疆部)
|